在技术变革驱动产业深刻重构、中国式现代化迈入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第六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于2025年11月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以“技术变革、产业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为主旨,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的130余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技术变革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链韧性与产业安全、制造业竞争优势与制度型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关键命题。本届年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承办。会议获《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当代财经》等优秀学术期刊,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莅临指导。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陈恒,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分别在年会开幕式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张春丽主持。
陈恒教授致欢迎辞,他从人文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分享了对本届年会主题的见解,指出任何深刻技术革命的最终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产业形态与文明范式。他回顾了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的历史,指出当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正将人类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今天人类文明的基础正从“碳基文明”转向“硅基文明”,学界应跳出工业文明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来讨论这些新问题,要思考如何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变革与城市变迁中,探寻一条兼具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传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陈恒还对188比分直播:经济学科发展提出殷切期望,鼓励商学院立足上海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积极打造具有师范大学禀赋特征的商学院,在商科教育和商科人文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做贡献。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代表上海市经济学会致欢迎辞,期待本次年会能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共有8位专家作了精彩演讲。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和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围绕“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能成功?”发表了演讲。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路径独特,超出了现有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框架,国际主流文献多聚焦“从0到1”的创新,未能认识中国“从1到n”的发展逻辑。强调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庞大的产业规模与国内主导的竞争格局,这一成果源于贴合中国实际的政策选择,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选择以合资方式引入技术,保护了产业基础并奠定了本土化供应链。随后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高校扩招带来的人才红利,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规模释放与结构升级。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路径契合自身国情,实践证明了其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潜力。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教授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与我国应对”为题作了主旨演讲。蒋传海教授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及美国关税政策推动产业链从效率导向转向安全-效率导向。面对技术封锁、规则重构和产业外迁的压力,应对策略包括发展核心技术、稳定制造业规模、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并优化海外布局。
江西财经大学原副校长王小平教授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核心特征,并以大数据、AI等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王小平教授回顾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三次跃迁、三段演进”,强调在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后,必须警惕“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保持合理比重是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他建议2030年我国制造业占比应控制在33%左右,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就“制度型开放的逻辑、次序与难点”发表了演讲 。他系统梳理了我国自2018年以来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路径,将其演进逻辑概括为“对接—改革—构建”。首先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其次是推进关境内改革,重点在金融等服务领域取得突破;第三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他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分析了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果。展望“十五五”时期,殷德生教授认为构建型开放将进入快车道,但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绿色标准和服务业规则对“世界工厂”地位的制约;二是前沿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限制;三是在AI等新技术应用规则制定上与欧美的差距。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做了主旨演讲。刘志彪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决定产业体系需具中国特色。进一步提出“战略目标—矛盾驱动—产业迭代—目标实现”的螺旋发展模型,并强调在实践中聚焦完整、先进、安全三维发力,通过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保障产业体系建设,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陈强远教授作了题为“产业转移园共建与产业布局优化:供应链空间重构的视角”的演讲。他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的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并提出了以“产业园共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是兼具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匹配“区域梯度”与“产业梯度”。基于对广东的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广东推行的“产业转移园共建”机制以及通过建立跨地区的利益共享制度,有效推动了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有序转移,显著提升了产业布局的协同性与稳定性,产业互补性越强的城市对共建园区的推动效果越好。
江西财经大学周应恒特特聘教授作了题为“新型城乡关系调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的主旨演讲。周教授指出,城乡发展失衡源于工业化优先战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应实现空间共生、要素互通、产业协调、制度一体和文化共融。当前挑战包括要素流动不畅、治理藩篱高、产业联动弱、公共服务不均、流动人口市民化滞后。进一步提出以县域为基础构建“城乡生命共同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作了题为“ESG驱动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风险治理新路径”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可持续发展与ESG治理已从“软约束”升级为市场准入“硬门槛”。在此背景下,ESG正从自愿披露转向强制性披露,单一供应商的ESG丑闻可能引发产业链的“级联失效”,因此ESG风险会放大企业的交易成本,当这些成本过高时,企业会选择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内部ESG风险。基于这一发现,他认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硬约束的时代,完善强制性 ESG 披露,是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的新路径。
下午,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空间与治理”“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韧性提升”“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范式”“绿色技术革命与产业低碳重构”与“城乡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动力”五个专题进行分会场学术讨论。来自2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中青年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和点评。(供稿、摄影:商学院)



